7分钟一条假视频 揭开虚假短视频“画皮”需穿透式监管

发布时间:2024-06-22 13:16:10 来源: sp20240622

  有商家专门售卖虚假短视频剧本,有网红通过炮制“爆款”短视频引流、在直播带货中完成流量变现 

  揭开虚假短视频“画皮”需要穿透式监管

  阅读提示

  近年来,贩卖悲伤、编造家庭和社会矛盾、针对热点新闻发布不实信息等造假短视频不时出现。专家建议,明确短视频摆拍的法律界限,同时平台要加强自我监管。

  推搡抓扯、喷涂汽车、言语辱骂……3月15日,成都市锦江区一路口上演了一起因“感情纠纷”引起的冲突事件。视频中,几名年轻男女在豪车旁激烈争吵撕扯,不少群众在旁围观,相关视频在网上快速传播。

  3月17日,成都市公安局锦江区分局发布通报称,该冲突事件是由某汽车销售公司6名员工,伙同某汽车租赁公司员工共同策划编造并组织拍摄视频散布至网络平台。警方通报称,该行为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涉案人员被予以行政处罚。

  今年1月,一条在重庆某公园内女子挺孕肚征婚的短视频被揭穿,看似“真实讲述”实为自导自演。造假短视频为何频频出现?

  7分钟炮制出一条假视频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国内短视频用户规模约为10.26亿。庞大的用户规模生产出海量信息,也可能使负面舆论快速发酵。

  2023年8月,一条“女外卖员车子被偷后在路边崩溃大哭”的视频在网上引起关注。

  警方调查发现,当地并不存在与该“外卖员丢车”视频内容相吻合的警情,而且该女子此前曾以不同身份出现在多条视频中,包括被两个摩的司机争抢的“美女乘客”、大半夜被女儿送去坐牢的“母亲”等。事后该女子也交代称,其外卖服装是网购的,而这条视频从准备到拍摄,前后只用了不到7分钟时间。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友浪表示:“当虚假内容泛滥,人们对媒体和信息来源的信任也会逐渐下降。此外,有意制作的假视频可能通过虚假广告和诈骗性营销,还会导致消费者经济遭到损失。”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快速兴起,短视频制作和发布门槛较低,为滋生造假短视频提供了土壤。部分网络用户利用大众的猎奇等心理,通过摆拍造假短视频圈粉涨粉,并最终达到流量变现目的。

  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谢永江认为,造假短视频会导致商业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冲突。“摆拍制造惊悚或者博眼球的内容,又没有明确标示,误导社会公众,由此引发的舆情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造假短视频形成产业链

  2023年,四川凉山公安机关侦办了以“凉山孟阳”“凉山阿泽”“赵灵儿”等为代表的“系列网红直播带货案”。近日,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人民法院对“凉山孟阳”“凉山阿泽”案一审宣判,8人因虚假广告罪被判刑。

  2018年,名叫“凉山孟阳”的女孩在网络走红,她在短视频中自称父母双亡,辍学在家照顾弟弟妹妹,生活拮据……该短视频账号在短短几年间涨粉至300多万。走红后的“凉山孟阳”开始频繁直播带货。

  然而,有网友实地探访发现,“凉山孟阳”的父母不仅健在,视频中的土坯房也是摆拍。当地执法人员调查发现,“凉山孟阳”在直播间售卖的很多“辛苦从村民手里收购来的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其产地并非凉山。随着当地警方的深入侦查,一条打造人设、编撰内容、电商运营、流量变现的制假售假灰色产业链浮出水面。

  记者发现,在一些电商平台,有部分商家专门售卖煽情、家庭和社会冲突类短视频剧本。一名短视频运营人员表示,他们会根据行业为客户打造人设,不仅能为客户提供方案,教怎么拍摄和制作,还能实现精准变现。

  2023年7月,《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发布,明确要求“自媒体”发布含有虚构情节、剧情演绎的内容,网站平台应要求其以显著方式标记虚构或演绎标签。

  “很多短视频明明是摆拍,但未按要求进行标注,一方面是由于可&